立法发展:
在我国关于“外部董事”制度的探索,实践始于2004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的7家企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央企业引入外部董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各地方国资委也纷纷效仿,在所属国有企业中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6号)进一步明确了外部董事的选任依据,地方上,广州市国资委于2018年12月印发关于《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选任依据:
选任程序及人选:
外部董事职责及法律依据:
-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指出,外部董事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 应负有忠实义务与勤勉义务。外部董事作为董事的一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遵循董事的法定义务。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应当采取措施避免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不得利用职权牟取不正当利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勤勉义务,执行职务应当为公司的最大利益尽到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
- 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职权界定,如维护出资人的权益,行使监督职责等。
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外部董事履行以下职责:(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决议和规定,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二)出席董事会会议、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时,就发现的可能损害出资人或任职公司合法权益的情况,及时向市国资委报告,依法维护出资人的知情权;(三)参与任职公司董事会职权范围内的战略决策和运营监控,关注任职公司长期发展目标与核心竞争力培育,避免或纠正决策和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四)督促任职公司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顺畅、制衡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五)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外部董事如何退出:
外部董事制度是国务院国资委为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所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2020年国资委下发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推进及公司法的修订通过,目前,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制度普遍推行。应当自觉把外部董事履职放到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落实,围绕董事会的职能,聚焦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准确把握股东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提出决策意见,发挥好“智囊”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