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后,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你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盗窃等违法行为,造成财产损失。
2.隐私侵犯:不法分子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后,可能会用于各种非法目的,如传播隐私照片、视频等,对你的隐私造成严重侵犯。
3.心理压力:个人信息泄露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4.社会信任危机: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社会信任危机,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信心受到打击。
1.网络攻击: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电子设备进行攻击,获取个人信息,网络爬虫技术就是一种常见且典型的手段。
2.内部泄露:企业内部员工或第三方合作伙伴因疏忽或恶意行为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不良商家:部分不良商家或个人为追求利益,非法收集、倒卖个人信息,事实上倒卖个人信息已经是一条非常活跃的灰色产业链。
4.社交工程:不法分子利用心理学、社会工程学等手段诱导人们泄露个人信息。
早在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就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此后,最高检、最高法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以及量刑标准,确保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
2023年2月,广东佛山公安机关工作发现,本地一家汽车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利用通讯群组非法出售事故车主信息截图。
经查,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拓展汽车维修中介业务,勾结保险公司、拖车公司以及路政部门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其工作过程中掌握的交通事故车主信息,并根据车辆品牌、事发地等联系特定汽车4S店、汽修厂,通过送保养、油卡等好处诱导事故车主前往指定地点维修,赚取信息“中介”费用。
相关汽车修理机构通过故意夸大损失、以换代修等方式侵害相关保险公司及车主利益。2023年3月,佛山公安机关对该案开展集中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涉案金额300余万元。
2022年7月,陕西西安公安机关接到电信部门通报,称本地存在违规开展外呼服务的第三方电信公司。经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有大量宽带装机记录等公民个人信息,立即对信息来源开展调查。
经查,西安某电信公司员工刘某军为牟取不法利益,指使严某开发批量获取电信运营商内部系统数据的程序,部署于电信运营商内网,并将程序使用权限出售至第三方电信公司,第三方电信公司工作人员张某宁使用该程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按照其客户要求通过拨打骚扰电话的方式进行精准营销。
2023年6月,西安公安机关对该案开展集中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其中,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1名)。
1.提高安全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定期更新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或公共密码。
3.保护电子设备:使用安全软件,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防范网络攻击。
4.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和隐私照片,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5.举报违法行为:发现有人非法收集、倒卖个人信息,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对于企业和单位,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应对措施:
1.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和组织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在收集、存储、使用和处置个人信息的全过程中依法合规。
2.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合规政策和流程、设立合规管理部门、开展合规培训等,确保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得到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
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个人信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或降低这些风险。
4.加密和加密管理: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加密管理制度,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
5.员工管理和培训:加强对员工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员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信息。
- 第三方合作伙伴管理:与合作伙伴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个人信息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7.事件响应和预案:制定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应急响应预案,确保在发生泄露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总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本文作者
